诚比2018网 “男孩子跳楼了!监控还找不到了,这一定是个校园霸凌事件!” “我觉得…有可能是谋杀!你想,为什么监控会拍不到?为什么学校要极力隐瞒?肯定有个大瓜!”小王和小葵两个八卦的女生,一到单位就开始对最近的热点进行讨论。 “不过我觉得搞不好孩子可能有心理问题哦。”我在旁边附和道。 “华老师,你就是职业病,看到啥都是心理问题。”小王同学笑我。 “哇!华老师,你不是柯南附体?警方通报来了,监控视频也曝光了,小林确实有抑郁症的可能!”小葵突然出声,并在小群里分享了新闻链接:
(央视网5月13日发布的通报) “哎,你说为啥这么久,父母和老师都没有发现小林是个抑郁症呢?”小王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哈哈,这个情况,原来患过抑郁症的小葵最有发言权了。”我把问题抛给小葵。 “哎,其实抑郁那几年,我是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有抑郁症的,有的时候,和父母暴露一点点自己情绪的问题,都怕他们会说自己矫情,而且,他们根本不了解抑郁症是怎么回事,有的时候还会骂我就是懒。”小葵现在已经能够坦然面对当年抑郁的那些事儿了。 “哎,现在这个越来越内卷的时代,我们可能只记得“鸡娃”,越来越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小王感叹。 越来越严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根据最新2020年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调研数据。26.3%的12岁至18岁的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有中重度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占到15.8%。也就是说,目前初高中的4个学生里,里面就可能有一个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这个比例可以说非常高了,而这些学生里面,接受正规的心理治疗的比例不超过十分之一。 这些心理问题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压力感、强迫、焦虑、情绪波动性、人际敏感、抑郁、偏执、适应不良。
可以说,学习压力仍然目前是影响初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并且,研究者发现,现在学习压力、焦虑、强迫三个因素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1997年的调研结果并无明显差异。也就是说,2021年的初高中因为学业而感到的压力水平,和华老师读书那个年代并无区别。不过我们要知道,中国目前高中已经有80%的人可以去大学读书,而在华老师读书那个年代,本科率仅仅只有30%。 所以说,虽然从国家层面一直在强调给初高中生减负,各大学校也在拼命地扩招,而初高中生的学业压力和25年前相比没有任何减轻。 正如前两天一个家长和华老师说,现在孩子读大学必须要读985和211,至少也要是个双一流,要不然毕业就等于失业,然而一个高中生可以去211和985入学的比例只有不到7%,也就说在一个50人的班级里,至少要排到前4名才有希望。 正如北大储殷教授所讲“中国家长都在等着别人的家长给自己孩子减负后自己再给自己的孩子减负”。 不得不说,这种负担,导致了很多青少年被抑郁困扰,小林的事件只是冰山的一角。
隐匿的青少年抑郁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一半的抑郁症患者发病年龄是从14岁开始,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抑郁症是青少年疾病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青年抑郁症比成年抑郁症更加隐匿。即使在美国这种发达国家,也只有四分之一的青少年得到了正确的治疗,而这个比例在中国更低,大约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青少年抑郁得到正确治疗。 华老师相信,成都四十九中的小林在跳楼前,一定是有相关抑郁症状的,比如手腕上的割伤,QQ签名等等,而可惜的是,不论小林的父母还是四十九中的老师都没能及时发现。那么根据美国《父母救助抑郁症指南》上的描述,如果孩子出现以下症状,父母必须需要引起重视,并及时寻求专业医师帮助: 经常流眼泪或者频繁哭泣学习成绩突然下降与小伙伴的活动减少难以集中精力饮食和睡眠习惯的变化出现自伤或者自杀的想法对批评变得敏感经常易怒无法解释的躯体不适,比如没有生理原因的头痛和肚子痛社会活动下降与老师的关系变差 另外,华老师想说,抑郁症实施自杀前一定会有“预警症状”,及时发现这些预警症状非常重要,比如小林兜里发现的纸条一样,如果老师和家长及时的关注,很可能能避免此次灾难的发生。根据《父母救助抑郁症指南》的描述,自杀前的预警症状包括: 开始谈论自杀相关的玩笑积极谈论死亡带来的益处(比如我死了父母也许就不用这么累了)开始撰写关于死亡的语句或者诗歌开始进行极危险的极限运动开始赠送遗产并安排后事开始向自己的好朋友和亲人进行告别开始搜索和寻找自杀的方法和工具
如果自己的孩子或同学出现抑郁症,该怎么办? 其实,华老师认为,发现自己周围同学或者自己的孩子有可能存在抑郁症,最好的方法就是立刻马上寻求专业精神心理医生的帮助,没有之一。 如果老师发现学生可能有抑郁症,应该迅速通知孩子家长,带孩子去进行专业的治疗。如果自己周围同学出现了抑郁症,最好的方法也是在陪伴他的同时,让他去进行相关的治疗。 不过,在和抑郁症交流和沟通中,可能有些同学或者家长会手足无措,那么华老师有一些小Tips给到您们: 1.多听他说什么,少批评。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孩子父母做得不够好。比如经常会给孩子说,你不用想这么多,你就好好学习就好……其实这样说话会导致孩子不再愿意和父母进行交流,很多时候,孩子只是想找一个倾诉的对象,那么其实不说话或者简单的附和就是最好的支持。 2.温柔但执着。 比如在对疾病治疗的这件事情上,很多青少年会非常抵触,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认为放弃治疗是正确的方案,周围人要告诉他这个事情很重要是为了他好,持续的去说服他。 3.承认他们的感受。 抑郁症并非他们本身的意愿,不要让他们试图去摆脱抑郁的苦恼,虽然有的时候他们的担心或者想法让周围人感到搞笑,也不要去否定他们的主观感受,毕竟没有患过抑郁症,永远不知道那有多么痛苦。 4.多听他说什么,少批评。 很多家长和老师觉得自己不是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或者医生,面对一个抑郁症的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和他们进行交流,其实大可不必,抑郁症患者有正常人的思维能力和智商,该和他聊什么就聊什么。只要别犯前面提到的几条错误就好。 最后,华老师想说,孩子的抑郁,不一定是家长的错,更不一定是孩子的错,抑郁症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都是一种脑器质性疾病,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正确的认识抑郁症,这样才不会出现第二个小林的悲剧发生! 参考文献: [1]陈丹,权治行,艾梦瑶,宗春山,许建农.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28(09):1402-1409. [2]KesslerRC,etal.Lifetimeprevalenceandage-of-onsetdistributionsofmentaldisordersintheWorldHealthOrganization’sWorldMentalHealthSurveyInitiative.WorldPsychiatry2007;6:168–76 [3]HelpGuide:Parent’sGuidetoTeenDepression [4]MojtabaiR,etal.Pediatrics.2016;138(6):e20161878.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久易新闻网
2025-05-04
2025-05-04
2025-05-03
2025-05-04
2025-05-04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