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久易新闻网

自媒体资讯干货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立即登录

如尚未注册?

加入我们
  • 客服电话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xjubao@163.com
  • APP下载

    久易新闻网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久易新闻网公众号

久易新闻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外媒关注中美气候问题联合声明:这是双方走向合作的坚定一步

2021-04-20 发布于 久易新闻网
赚钱

  【文/观察者网刘程辉】为期两天的中美气候问题会谈已经落幕,双方于今日(18日)公布了会谈联合声明。这场被美媒称作两国关系“一抹潜在亮色”的会议,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双方的合作,外媒在联合声明中寻找着蛛丝马迹。

  在外媒看来,时值中美在多个领域爆发纠纷之际,联合声明展示了“双方罕见的合作示范”,而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碳排放国家,两国合作将对全球减排产生积极影响。不过,仍有外媒在联合声明中“嗅”出了不一样的味道,认为中美在气候领域合作的前景仍“有待观察”。

  今年1月28日,我国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表示,气候变化可以成为下阶段中美合作的重点。中方愿同美方再度携手,加大清洁能源、低碳技术、环境保护等领域务实合作,更好保护地球家园。

  

  中美双方会晤画面图源:微信公众号“生态环境部”

  “这是罕见的合作示范”

  4月14日晚,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抵达上海,并在接下来的两天与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举行会谈。Axios、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外媒纷纷猜测,拜登此行任务艰巨,面临着巨大考验。

  由于中美两国在北京时间18日才公布了会谈联合声明,《南华早报》在17日曾略显焦虑地表示,双方迄今没有公开声明,也没有透露会谈细节和成果,似乎表明成效不大,双方合作的窗口正在缩小。“绿色和平组织”的高级顾问李硕甚至据此分析,在中美争端加剧之际,此事表明克里面临着美国国内政治上的阻碍。

  

  18日联合声明公布前,《南华早报》写道:美气候问题特使结束中国行,没留下什么成果

  不过仅仅一天后,中美便公布了联合声明,表达了气候领域开展合作的意愿。在外媒看来,中美能达成协议实属难得。

  《纽约时报》写道,“尽管中美关系紧张,但两国同意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共同努力”,中美在一系列其他问题上紧张局势不断升级之际,“这是双方罕见的合作示范”。报道提到,在会谈中,中美的谈判代表都在努力避免议题被其他争议所干扰。

  

  《纽约时报》:中美同意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包括《纽约时报》在内,路透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金融时报》、美联社等诸多欧美主流媒体均表达了相似观点。

  美联社将此形容为在气候问题上的“紧急合作”,而路透社称之为“更有力”(stronger)的气候变化承诺,表示这次会谈标志着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温室气体排放国恢复了气候对话。

  

  路透社:中美同意在气候问题上作出更有力的承诺

  《金融时报》强调,这次会谈是在中美冲突加剧的背景下举行的,拜登政府也延续着对华强硬姿态,但联合声明是一个信号,表明气候变化可能是中美紧张关系中“一个罕见的合作领域”。连此前一天曾对中美会谈充满焦虑的“绿色和平组织”的高级顾问李硕也承认,在上海会谈前,他无法确定双方能达成这种共识,两国再次团结起来对其他国家来说非常重要,这是一个积极而明确的信息。

  “在激烈的地缘政治挑战中,这是双方走向合作的坚定一步。”李硕说。

  

  《金融时报》:尽管存在紧张分歧,中美仍发表了气候变化问题共同声明

  在联合声明中,中美双方回顾巴黎协定第二条的目的在于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控制在低于2℃之内,并努力限制在1.5℃之内;双方承诺继续作出努力,以实现上述温升目标。

  美国Axios新闻网形容,这条内容是巴黎气候协议中“最雄心勃勃的目标”,而中美两国的共同努力,让它的实现变得切实可行。

  “尽管他们在许多其他问题上存在分歧,但没有这两个国家的参与,这个问题就无法解决。”

  外媒:中美在气候问题上的合作仍有待观望

  不过,中美气候合作是否就此一帆风顺了?一些外媒称在联合声明中“嗅”出了双方的分歧。

  比如美联社和英国《卫报》均认为,尽管中美发布了气候问题会谈的联合声明,但目前尚不清楚克里的中国之行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两国合作。他们的证据之一,是联合声明中的一个措辞。

  今年3月底,拜登宣布已邀请全球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参加4月22日至23日举办的全球气候峰会,中国和俄罗斯也在邀请名单中。此前有英国媒体认为,倘若美国能说服中方出席峰会,将是一个“关键的里程碑”。

  而在联合声明第三条,中美提及“两国均期待4月22/23日美国主办的领导人气候峰会”。外媒据此认为,声明使用“期待”一词,并没有确认中方领导人将出席这次峰会。

  其实在16日接受美联社专访时,我国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表示,中方已经收到拜登总统给习近平主席发来的与会邀请,正在积极研究。乐玉成强调,中国将继续秉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全球减排行动作出更大贡献。

  除了这处措辞,美国Axios援引气候变化智库E3G的高级助理奥尔登·迈耶(AldenMeyer)的话说,声明虽然“总体看上去非常积极”,但“这种合作能延伸到什么程度仍有待观察。”

  实际上,外媒对本轮中美声明的态度,正反映出美国对华政策的多面性。中美两国在气候问题上的的合作,更需要美国与中方相向而行。

  我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1月28日曾指出,中美在具体领域的合作不是“温室里的花朵”,必然与整体的中美关系息息相关。不应指望一方面肆意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国利益,另一方面又要求中国在双边和全球事务中给予理解和支持。

  赵立坚同样强调,中美在气候变化领域拥有广泛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间,中方愿同美方及国际社会一道,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延伸阅读

  克里离开中国外界从联合声明揣摩出中美关系新信号

  【环球时报记者萧达青木陈欣柳玉鹏】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17日结束中国之行,18日,中美就应对气候危机发表联合声明。除了联合声明,中方主要谈判人员、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苏伟告诉媒体,会谈的另一个重大成果是,重启中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对话合作渠道。在双方紧张关系不断升级的情况下,两国罕见展现出合作姿态,让世界舆论稍稍舒了一口气。“气候外交能成为缓和中美紧张关系的新‘乒乓外交’吗?”外媒紧接着抛出的这个问题,可以解读为外界对中美和解的期待,也可以理解成对这种可能性的疑虑。因为就在克里作为拜登任内的首位高官访华时,美国并没有停止对香港问题说三道四,还在美日首脑会晤之后的联合声明中写入不少涉华消极内容。美日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的做法引起中方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中方已通过外交渠道向美日表明严正立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17日说,中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中美都做出积极评价

  克里与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上周在上海进行两天的闭门会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16日在北京通过视频方式会见了他。当克里17日结束访华行程时,香港《南华早报》称,双方似乎都不热衷于宣扬这次受到密切关注的访问,迄今没有发表任何公开声明来说明访问细节、讨论了什么以及取得什么成果。“中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合作的机会之窗正在收窄。”

  这种失望之情反映出外界的期待。18日,中美发表应对气候危机的联合声明后,各大外媒很快报道了这一消息。路透社称,中美表示“致力于相互合作并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气候危机”,这既包括强化各自行动,也包括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等多边进程中开展合作。

  美联社报道说,中美会晤之际,世界正在为11月将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峰会做准备。峰会目的是重启全球努力,将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限制在1.5摄氏度。联合声明称:“中美将在联合国气候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前及其后,继续讨论21世纪20年代的具体减排行动,旨在使与《巴黎协定》相符的温升限制目标可以实现。”

  中美双方都对此次会晤给予正面评价。中国生态环境部称双方进行了“坦诚、深入、建设性沟通交流”,取得积极进展,达成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重启中美气候变化对话合作渠道。18日上午,克里在他的下一站韩国首尔接受采访时说,这份声明的措辞是“有力的”,美中就“我们必须向何处去的关键问题”达成一致。

  “在人权等一系列问题上发生冲突之际,美中罕见展示合作姿态。”《华盛顿邮报》这样评论道。绿色和平组织高级气候顾问李硕对英国《金融时报》说:“在我看来,这是政治允许范围内的最积极结果。在上海会晤之前,还无法确认双方能达成这种共识。”

  不少媒体注意到克里访华的时机——距美国主办的全球气候变化视频峰会开幕只有一周时间。《纽约时报》称,克里访问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一大目的,是为全球气候变化视频峰会争取支持。拜登已向包括中国领导人在内的世界40位领导人发出邀请。根据美国国务院发布的信息,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将于当地时间19日发表演讲,阐述应对气候变化如何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议题,以及美国在气候问题上的领导角色如何为美国人带来更多繁荣。

  美联社称,美中合作是全球遏制气候变化努力取得成功的关键。目前尚不清楚克里的中国之行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两国合作。中美在联合声明中表示,均期待4月22日至23日美国主办的领导人气候峰会。

  “我们非常希望他(习主席)能够参加。”英国《卫报》报道说,克里18日在首尔表达了这样的期待。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告诉美联社,中方已经收到拜登总统给习近平主席发来的与会邀请,正在积极研究。“中方将在会上发出积极的信号、合作的信号、负责任的信号。因为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

  严重缺乏互信,势必将制约气候问题合作深化

  气候外交能成为缓和中美紧张关系的新“乒乓外交”吗?提出这个问题的BBC说,前美国能源官员戴维·桑德罗认为,美中若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合作,可为两国与世界带来巨大利好。“即使是在冷战的高峰期,美苏也就公共卫生与军备控制问题展开合作。”

  但美国的一些做法令外界为中美的合作氛围感到担忧。《纽约时报》称,即便是16日美中两国气候事务特使正在会面,美国国务院仍发表声明,严厉批评香港法院对黎智英等人的判刑裁决。同一天,对于美日首脑在会晤中将对抗中国作为主要议题,中国发出不要勾连消极对华的警告。

  《华盛顿邮报》报道说,美日在联合声明中炫耀两国“不可磨灭的”同盟关系,并提到“台湾海峡两岸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此外,声明还对钓鱼岛、涉港、涉疆、南海等问题表达关切。中国外交部发言人17日表示,美日嘴上鼓吹“自由开放”,实则拉帮结伙搞“小圈子”,煽动集团对抗,这完全是逆时代潮流而动,只会让世人越来越看清“美日同盟”危害地区和平稳定的本质和图谋。

  《南华早报》报道称,乐玉成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警告,美国国内将比赛对华强硬作为“政治正确”的不良风气很危险,会把中美关系带入歧途,把世界引向灾难。在谈到台湾问题时,他告诫美国不要打“台湾牌”,这是一张危险的牌。“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国的红线,我们绝不允许‘越线’行为。”乐玉成说,中方永远不会允许台湾“独立”。

  布林肯、克里等美方官员都曾表示,他们准备在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上与中国合作,但不会在其他问题上对中国妥协。对于这种态度,《纽约时报》称,曾担任中国气候谈判代表顾问的能源基金会中国区总裁邹骥最近在一份中国外交政策期刊中写道:“中美之间如果严重缺乏基本的战略和政治互信,势必会制约在气候变化领域合作的深化。”

  一边主动提议举行美俄峰会,一边挥舞制裁大棒,美国对俄罗斯的外交逻辑和对华的如出一辙。此前,拜登也邀请俄罗斯总统普京出席全球气候变化视频峰会。俄新社18日报道称,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当天表示,普京尚未决定是否出席。“我们首先需要仔细分析峰会如何举行、谁以及以什么顺序发言、由谁主持、结果将如何等信息。”

  “美国至少有一件事可以做”

  在上海的气候变化问题会晤中,克里提出中国的煤炭消费问题。美联社报道称,克里说他和中方官员就如何加快全球能源转型进行了大量讨论。“我从不回避表达我们的观点,那就是在世界各地减少煤炭使用势在必行。”《卫报》称,克里解释他不是要指责别人,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需要做出行动”。

  中方已宣布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德国之声”说,就在克里访华时,中法德领导人举行了视频峰会。习近平在会上说,这个目标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中方言必行,行必果。”他同时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不应该成为地缘政治的筹码、攻击他国的靶子、贸易壁垒的借口。

  德国《标准报》报道称,乐玉成说,这个目标对于一个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很不容易。有些国家要求我们把时限再提前,这不现实。中国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变方面处于不同阶段,就好比中国还是小学生,美国和有关发达国家已经是中学生了,现在要求小学生和中学生同时毕业,这是拔苗助长。

  美国沃克斯新闻网评论称,目前,中美是世界两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美国才是全球变暖最大的罪魁祸首。在被问到“对于美方应加倍弥补过去‘退群’造成的损失,有何具体建议”时,乐玉成说,美国至少有一件事可以做,在应对气变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能源转型,真正发挥示范作用,而不是一味指责、甩锅中国。

1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 久易新闻网
    1970-01-01
  • 久易新闻网
    1970-01-01
  • 久易新闻网
    1970-01-01
  • 久易新闻网
    1970-01-01
  • 久易新闻网
    1970-01-01
  • 久易新闻网
    1970-01-01
久易新闻网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Get最新资讯

相关分类
热点推荐
关注我们
久易新闻网与您同行

客服电话:400-000-0000

客服邮箱:xjubao@163.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久易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久易新闻网 X1.0@ 2015-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