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 比亚迪,你可能没开过,但你肯定听过它! 虽然名气不如特斯拉,但也有多重光环加持。 做电池,三年问鼎中国之首;做汽车连续八年销冠,号称是“电动王者”,更有股神巴菲特入股的背书。 今年2月,比亚迪市值一度高达7818亿,离8000亿仅一步之遥,成为名副其实的“A股明星”。 然而好景不长! 在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比亚迪股价用股民的话说,“已经跌麻木了!”,市值蒸发了3162亿,相当于跌没了一个上汽集团,令人唏嘘不已。 比亚迪,要凉了吗? 01 野蛮圈地 “恐怖”的比亚迪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背后有一段野蛮的疯狂史。 比亚迪的故事,要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 比亚迪是做电池起家的! 成为今天的比亚迪,离不开创始人王传福敏锐的商业嗅觉,以及果断的决策力,当然也有勾心斗角的步步惊心。
1995年,王传福28岁,还是刚从象牙塔走出来的年轻人,当时担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 那一年,大哥大刚在中国流行,作为成本最高的镍铬电池,还有很深的发展空间, 察觉到手机电池市场的巨大潜力,他悄然下海经商,一头扎进去做起了电池生产实业。 没钱买几千万的日本自动化生产线,就自主设计了“人工+夹片”,硬生生将技术型变成劳动密集型,抓住人口红利期,大大降低了电池成本。 成本的优势,是王传福能打开电池市场的关键。 因为成本低,扛过了金融风暴,也不用惧霸主日本三洋电池,3年就卖了1.5亿块电池,并成为飞利浦、摩托罗拉、爱立信等电池供应商。 2002年,比亚迪在香港上市,一时风光无限。 2003年,是比亚迪的转折点。 一边投身手机代工事业,据说,那年富士康有400多名员工跳槽到了比亚迪,通过挖人、复制产线、低价竞争等手段,硬生生抢下第一口蛋糕,而后业绩爆涨。 由此,比亚迪和富士康结下梁子,后被富士康追着投诉窃取其商业机密。 正是这一年,他同时意识到电子产品在中国市场将面临降价,于是顶着投资人的恐吓和压力,收购了秦川汽车。 将触角伸向汽车领域。 很多人不理解,比亚迪在电池业务已经很好了,为何要伸向不擅长的汽车业务。 实际上是王传福嗅到汽车领域的空白市场。 当时造车热潮汹涌而来,很多企业家盯上这个新市场,王传福率先下手! 不过做车并不是一帆风顺。 花1亿研发的第一款代号316新车,发布会刚进行一半,经销商走了一大半,因为车太丑了! 于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依葫芦画瓢,拼出第一款比亚迪汽车F3。就像新中国的一汽车拆了奔驰190和一台法国车,诞生了乐风CA71。 F3和丰田花冠极为相似,但价格却只有其一半,不到一年,F3销量冲破10万。 而后转战新能源汽车业务。 2008年,特斯拉发布售价10.9万美元的纯电动跑车Roadster,比亚迪发布了全球第一款量产插电混动汽车。
如果说2019年风口是直播带货,那么2020年的风口绝对是新能源汽车。 比亚迪趁势而起,更是一跃成为国内的“新能源王者”。 这一点从飙涨的股价和火热的销量能够印证。 从造电池、代工手机、再到切换到汽车,媒体讽刺王传福是“无知者无谓,无知深浅”。 但,疯狂的王传福,“恐怖”的比亚迪,成功了! 02 缩水3000亿 比亚迪隐忧的信号 市值腰斩的同时,比亚迪销量也一同腰斩。 2021年1月份,比亚迪单月销量为4.2万台,2月份销量则为20927台,同比下滑51%。 双缩水背后,是比亚迪的隐忧。 首先,上游原材料价格飙升,无形中抬高了电池的成本。有分析师指出,电池价格受原料影响将上涨约18%,这直接影响了汽车业务的利润空间。 再者,政策补贴退坡,将带来不利影响。 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直接下降了20%。 一直以来,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利润,对于政策补贴的依赖性确实较大,补贴退坡后不少陷入亏损。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龙头,比亚迪损失更是惨重。 要知道,在过去三年时间里,比亚迪拿了超过100亿补贴,是拿补贴的最大赢家。 就拿2019年来讲,补贴资金共136.96亿,比亚迪就拿走了43.6亿,约占总补贴金额的三分之一。 而且,比亚迪半数净利为补贴! 可以说,比亚迪在新能源车领域的先发优势,更多是在补贴时期积累起来的,如今一纸政策,断了比亚迪的狂欢。 还有一个不利的信号。 那就是比亚迪的利润更多的是来自手机电子业务,而非汽车。 更糟糕的是。 虽然,2020年,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依然登顶全国第一,但,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实现大幅增长的同时,比亚迪增速大幅下滑。 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36.7万辆,同比增长10.9%。而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为16.3万辆,同比增幅-12.52%。 在新能源领域,比亚迪还面临着突破难点。 国内新能源市场出现高低端两头大,而比亚迪车型正好面向中端的消费群体,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中端群体对价格较为敏感,但受成本所限,目前中端电动车购置成本较同版燃油车更高,且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 此外,亚迪还有一块短板亟需补齐,那就是智能化。这也是目前众多车企,甚至包括互联网巨头研究投资的重点方向。 03 前后浪夹击下 比亚迪的“筹码” 特斯拉的高举高打,小米、恒大的入局,蔚来、理想、小鹏在智能汽车的布局,比亚迪身处于强敌环伺。 特别是当特斯拉的Model3降价,特斯拉和比亚迪狭路相逢。 内忧外患的比亚迪如何破冰? 首先要提下比亚迪发明的刀片电池。 因为,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 集5强优势为一体,即超级安全、超级强度、超级续航、超级寿命、超级功率。 其中安全性能最为引人注目。 刀片电池,通过了电池安全测试领域的“珠穆朗玛峰”——针刺测试,将“电池自燃”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里彻底抹掉。
奔驰发明了汽车,所以成就了百年奔驰的传奇;福特发明流水线造车,成就T型车传奇;沃尔沃发明了三点式安全带,成就沃尔沃汽车的安全传奇。 如今,比亚迪电动车佩刀安天下,将汽车核心部件制造的关键标准第一掌握在了中国人手里,将有可能成就电动汽车的传奇。 首款搭载刀片电池的车型——比亚迪汉,自上市后连续月销破万。 4月,比亚迪一口气发布四款车型,宣布四款车型全系佩“刀”。
不仅仅用在自家车型中,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全球开放,从2022年起向现代汽车提供刀片电池。 除了刀片电池外,比亚迪在半导体芯片方面,也越来越强势。 通过IGBT芯片设计和制造技术、IGBT模块封装和测试应用技术的全产业链布局,打破了海外厂商技术垄断。
别小看这一点。 近期全球范围内的汽车芯片短缺,导致众多车企停产或减产,自研芯片的比亚迪却可以淡然应对。 更重要的是,芯片可能是未来智能汽车产业的“生死命门”! 那么如何应对跨界而入的新造车势力? 最近网上曝出了“新造车取经聚会”,合影中除了李斌、李想、何小鹏,还有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
很可能比亚迪成为小米汽车的代工方,毕竟比亚迪有完整产业链和制造能力。不得不说,这是前浪和后浪优势互补的合作。 而且,比亚迪和华为的联手,成为业界的最大热点。 华为现在的定位是做智能汽车的超级供应商,与国产电动车的领头羊比亚迪合作,算得上天作之合。 04 总结 上半场,无论是电池领域,还是汽车领域,比亚迪都用了人海战术,用大量人工代替机器,降低了成本,实现对市场的疯狂掠夺。 而后半场,我们看到比亚迪正在卯足劲到技术研发层面,以及自动化的生产线,刀片电池、半导体芯片、完整产业链,是最好的例证。 华为曾公开表示,特斯拉能做的,我们都能做。 在国货正自强的当下,华为和比亚迪的联合,未来能否挑战特斯拉,我们拭目以待。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久易新闻网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