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久易新闻网

自媒体资讯干货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立即登录

如尚未注册?

加入我们
  • 客服电话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xjubao@163.com
  • APP下载

    久易新闻网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久易新闻网公众号

久易新闻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90岁高龄的老人,决定去当裸模:他们的现在,或许也是我们的未来

2021-04-01 发布于 久易新闻网
赚钱

  隔行如隔山,提起“裸模”,不少人总带着异样的目光。

  更别说,古稀之年的老人,赤条条地坐在一群年轻人中间,让人细细打量。

  今天,耳朵想说的就是两位高龄裸模的故事。

  背后的人间真相,值得所有人反思。

  01

  他叫王肃中,91岁,四川成都人。

  老人没想过自己“能活这么久”,60岁的时候,他就想着这辈子该差不多了。

  72岁那年,王肃中还给自己做了两套寿衣,全身上下也没花到20元。

  但是,长寿并不一定是道暖光,也可能藏着风雪。

  妻子早已离世,虽然有3个儿女,王肃中却独居多年。

  年轻时做裁缝,辛苦操劳了大半辈子。

  老了,仅靠每月700的低保过日子。

  有人也许要问,老人不是有3个孩子吗?

  有儿有女,晚年怎么会如此艰辛?

  在央视的《讲述》栏目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妻子离世后,3个儿女偶尔会来探望。可自从老人当了人体模特,关系越来越疏远,尤其是大儿子,干脆和他断绝了父子关系。”

  我们不知道王肃中在接触人体艺术前,子女是如何照料他的。

  也不知道,一个耄耋老人是怎样说服自己“为艺术献身”的。

  我们只知道,当了裸模之后,老人轻松了许多:

  “过去靠低保维持生活,做模特有了额外收入,大大改善了生活”,还能够在金钱上给大女儿和孙女一些帮助。

  面对镜头,老人一遍遍地念叨着:

  “我是光荣的,我不偷不抢不骗,我有我的理想,我的生活。”

  老人的自立真的很让人敬佩,可我也分明在这份理直气壮背后读出来一丝悲凉。

  试想一下,如果可以选择,哪个老人不愿儿孙绕膝,安享晚年呢?

  要知道,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人体模特,老人每天要花两个半小时往返学校与公租房之间,然后在教室里或坐、或立,一待就是8个钟头。

  别说这是一位90多岁的老人家了,就算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也不一定能坚持下来。

  可王肃中,从2012年做到了2021年。

  他嘴里说着“一个人生活多痛快多安逸”,但真到了这个年龄,谁想孤苦伶仃呢?

  《澎湃新闻》的镜头里有这样一个细节:

  王肃中早上6点起床,独自一人吃饭,饭后看电视打发时间。

  午饭过后到老年服务中心喝免费的茶,又回家吃晚饭,再继续看电视,电视剧结束后就休息。

  然后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一个人看电视恼火得很,没人陪我说话。”

  当学校里,有老师和学生给予他一点点温暖,都能让老人感动很久。

  他也想要小辈的探望,但是给孙女打电话,听到的常常是“没时间”。

  两个女儿已经“不认他”,大儿子不关心他也就罢了,反而在意父亲做裸模给自己“丢了面子”,扬言:

  “死了也不给你收尸。”

  人生之苦,莫过于身心孤寂,无依无靠。

  对王肃中而言,随着自己的不断老去,所要面对的空巢境遇,远比“裸模”带来的争议更加难熬。

  2019年的农历年,《新京报》的记者去采访王肃中。

  老人提着两桶油去徒弟家串门,在地铁的电梯上,头下脚上摔了一个大跟头,庆幸的是被一位工作人员从后面抱住,没有造成太大伤害。

  其实这样的事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老人还曾被摩托车撞翻过。

  面对这一切,老人总说“一个人习惯了”,但是其中的孤独和苦涩又能向谁诉说呢?

  02

  第二位高龄裸模,叫做李继胜,出生在1933年的豫东农村,年轻时当过兵,上过战场。

  他有8个子女、15个孙辈,但是81岁的时候,却一个人乞讨来到广州。

  去垃圾桶翻垃圾、在路边给人算命……

  最后为了生计,在一个女学生的帮助下,进了大学城,成为了一名兼职的人体模特。

  那时候跟他一起当裸模的有不少人,大多也就是生活暂时周转不开,或者“一时兴起”,挣点外快,很快就散了,唯独李继胜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你要问他为什么当裸模?

  他会告诉你:尽管钱不多,也没有福利保障,但是这份工作比较轻松,“坐着不动就能挣钱。”

  可如果你继续询问,就会看到一个孤独落寞的背影。

  比起那些当裸模的匆匆过客,他无处可依。

  虽然李继胜在河南也有家,但是孩子们都不要他。

  “回去就知道跟我要钱,有钱的时候当亲生父母,没钱的时候就不要爹妈了。”

  在央视《道德观察》节目中,李继胜老人曾经自曝过,自己和儿女的恶劣关系。

  唯一好转的一段时间,还是因为自己在城里“挣了钱”,花了10万块钱帮助家里盖了两层楼,资助了几个孙子上大学。

  后来老伴过世,他往家里寄的少了。

  等待他的就是冷嘲热讽,扫地出门,说他“在家里受罪,还是出去吧”。

  其实,并非老人不想寄钱回家。

  而是因为年纪越来越大,当“裸模”也有些力不从心了。

  很多时候他都是靠拾废品、捡剩菜生活……

  那些年的“慷慨”背后,谁又说得清楚老人到底受了多少罪?

  《信息时报》的记者曾经跟踪采访过李继胜,在央视曝光的那年春节,老人回过一趟老家。

  但是陪伴他的只有老伴孤独的坟茔。

  最后望了望熟悉又陌生的家乡,徒留一句:

  “我一过完年就走吧,人该死在外头,就不该死在家里。”

  人到晚年,连死亡都是孤零零的。

  03

  为什么说这两个故事?

  先看一组数据:

  2000至2010年十年间,中国城镇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54%,农村由37.9%升到45.6%。

  2013年中国空巢老人人口超过1亿。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进入老年,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数将增加到两亿多,占到老人总数的九成。

  再看一条有300多万搜索结果的关键词:“独居老人去世”。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曾经用“代际剥削”描述过老年人的现状:

  “他们年轻时「死奔」(干活干到死),给孩子盖房、娶媳妇、看孩子,一旦完成「人生任务」,丧失劳动能力,无论是物质上或情感上,得到的反馈却少得可怜。被榨干所有价值后,老人就变得好像一无是处,只能等死。”

  这样的无奈和辛酸,何止王肃中和李继胜,它已经成为笼罩在每一个老年人头顶的乌云。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

  是不是人老了,子女都会不要老人?

  其中有一个高赞回答,让无数网友泪目。

  答主@李大琳是一位医生,他们曾收治了一个83岁的女性患者。

  老人有三个子女,可都不在身边,和87岁的老伴相依为命。

  由于年老多病,两位老人基本上都丧失了自理能力。

  虽然一个是退休工人一个是退休教师,有医保也有退休金,但是生活没人照料,过得一塌糊涂。

  老爷爷的衣物、鞋子总是脏兮兮的,一头白发和胡子也乱糟糟的,有一股怪味儿。

  老奶奶身体很不好,走几步路都要喘,衣服虽然比老爷爷干净一点,但是因为拖着病体,总是带着尿臭味。

  由于住得比较远,两个老人每次来医院看病,除了要互相搀扶着坐公交车,下了车还得走个几百米,步行爬坡到医院。

  其实老两口也不差钱,但是出租车很少在他们住的地方出没,他们又不会用智能手机,坐不了网约车。

  加上社交范围狭窄,几乎和这个社会脱节了。

  没有儿女在身边看顾,你很难想象他们过得有多么艰辛。

  一天,医生没忍住问了一句:

  “你们的子女呢?让他们回来啊!”

  老爷爷瞬间情绪崩溃,哽咽着告诉医生,一个儿子在上海,两个闺女一个在成都,另一个在厦门,一年就回一次家,平时也很少打电话。

  87岁的老人,像孩子一样伤心地嚎啕大哭。

  社会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越来越远,即便是骨肉至亲。

  很多独居老人,都在孤独中煎熬着,直到无声无息地离去。

  更可怕的是:

  这就是我们这代人,即将面临的未来。

  04

  面对这样一个未来,我们该怎么办呢?

  在这里,耳朵想和大家分享“两颗心”:

  第一个:千万不要让我们的父母寒心。

  看过一部名为《无人知晓》的纪录片。

  一位81岁的老母亲死了,直到两周后才被回家取东西的女儿发现。

  当记者问老人的女儿:

  “从这里(母亲家)到您家是多远?”

  女儿给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答案:

  “15分钟外的地方。”

  如此近的距离,竟然连母亲哪一天去世都无人知晓。

  看到这里你的心一定如坠冰窖。

  当初那个父母不在身边一会儿,就哭着找“爸爸妈妈”的你,什么时候每天连说句话的时间都没有了呢?

  香港主持人梁继璋,曾经给自己的儿子写过一封信:

  “我不会要求你供养我下半辈子,同样地我也不会供养你的下半辈子,当你长大到可以独立的时候,我的责任已经完结。以后,你要坐巴士还是奔驰,吃鱼翅还是粉丝,都要自己负责。”

  可放眼当下的中国,吃穿用度上学念书不算,结婚买房买车、生孩子带娃当保姆,能有几个孩子不啃老?

  没有几个人意识到:

  我们此生最大的金主,其实就是父母。

  如果他们好好地养你长大,那你一定要好好地养他们到老。

  别让那个生你养你的人,在悲戚绝望里走完余生。

  第二个:千万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冷心。

  说一个小故事吧:

  很久很久以前,一个男人嫌弃自己父亲老了,就用绳子把老父五花大绑,和儿子一起抬到山上,扔了。

  临走,儿子说:绳子忘记拿了。

  男人说:没事,不要了。

  儿子说:那不行,等你老了我还要帮你呢。

  我们这一代人在物质上已经不是那么匮乏,也许你也有底气不用“养儿防老”。

  但是当我们老了,多多少少还是希望孩子们能够陪我们走完最后的时光。

  所以,你想孩子未来善待你,你必须善待好家中的老人。

  05

  作家普玄在《五十四种孤单》中写道:

  认为孤寡与我们很远,与我们无关,认为孤寡只是偶然事件,是个人修为,导致我们好多人忽略孤寡的存在……我们想说的是,孤寡也是一种基因,它深深扎根在我们这个社会,融化在一个个家族、一个个院落,它像天上的陨石,不知什么时候会落在你身上,砸中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所及者不仅是别的长者,更是对自我的一种鞭策。

  请给老人多一点点关爱吧,这份爱自有来处,也必有归处。

  共勉。

1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 久易新闻网
    1970-01-01
  • 久易新闻网
    1970-01-01
  • 久易新闻网
    1970-01-01
  • 久易新闻网
    1970-01-01
  • 久易新闻网
    1970-01-01
  • 久易新闻网
    1970-01-01
久易新闻网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Get最新资讯

相关分类
热点推荐
关注我们
久易新闻网与您同行

客服电话:400-000-0000

客服邮箱:xjubao@163.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久易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久易新闻网 X1.0@ 2015-2020